研究生培養
一财富彩票群、碩士研究生培養
本學院的前身主要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工程系,大規模的研究生培養始于1978年,當時的碩士點主要有鍋爐專業、汽輪機專業以及泵與液壓傳動專業财富彩票群。之后鍋爐專業改名為熱能工程專業,汽輪機專業改名為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并相繼增加了工程熱物理專業、流體機械及工程專業、制冷及低溫工程專業以及化工過程機械專業财富彩票群。之間進行了幾次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修訂,如表1所示,為了方便比較,相似的課程列在同一行中。下面分三個階段介紹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及特點。
表1 各版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比較表
修訂時間 | 1991年 | 1999年 | 2014年 |
主
要
專
業
課 | 高等工程熱力學 | 高等工程熱力學 | 高等熱力學 |
對流換熱理論 | 對流換熱理論 | 高等傳熱學 |
輻射換熱 | 輻射換熱 | 熱輻射傳遞 |
相似與?;?/span>Ⅰ) |
|
|
燃燒理論 | 燃燒理論 | 高等燃燒學 |
轉子動力學 | 轉子動力學 |
|
透平機械三元流理論 | 葉輪機內三元流理論與計算 |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管道動態分析及計算流體力學 | 計算流體動力學 |
|
翼柵理論及計算流體力學 |
|
|
鍵合圖建模及仿真 |
|
|
液壓伺服系統的計算機控制 |
|
|
水泵及給水系統專題 |
|
|
水輪機及其控制系統專題 |
|
|
液壓CAD技術 |
|
|
液壓可靠性工程基礎 |
|
|
| 不可逆過程熱力學 |
|
| 湍流力學 |
|
| 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及控制 |
|
| 張量分析與氣動力基本方程 |
|
| 葉輪機內粘性流分析 | 粘性流體力學 |
| 熱能動力系統動態模型及應用 | 熱力系統動態學 |
| 動力機械現代控制理論 | 流體/化工機械控制技術 |
| 現代動力機械 |
|
| 現代控制理論基礎 | 現代控制理論 |
| 高等流體力學 | 高等流體力學 |
| 流體機械現代設計方法 |
|
| 流體動力學 |
|
| 葉片式流體機械計算機輔助設計 |
|
| 流體機械原理 |
|
|
| 多相流體動力學 |
1.1 1950-1960年代研究生培養
五十年代初财富彩票群,在各專業和教研室建設的初期,先后有6位蘇聯專家來校幫助培養師資研究生,并建設相應的專業。他們是:伯格留伯夫(熱工專家)、馬克西莫夫(鍋爐專家)、格略茲諾夫(熱力渦輪機專家)、巴依巴科夫(水泵專家)、布達也夫(水輪機專家)、普羅柯菲也夫(液壓傳動專家)。在他們的幫助下,本院的工程熱物理專業、熱能工程專業和熱力葉輪機專業于1955年開始培養研究生,并于六十年代獨立培養研究生。首先進行馬列主義理論、外國語和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财富彩票群,隨后進行科學研究并撰寫論文财富彩票群。
1.2 1970-1990年代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1977年10月國家恢復了研究生教育工作财富彩票群。我校于1978年招收研究生财富彩票群。熱能工程專業(原鍋爐專業)招收4名研究生财富彩票群,熱力發動機專業(原汽輪機專業)招收4名研究生,泵與液壓傳動專業招收6名研究生。當時研究生的學籍卡片如圖1所示。
1979年由于生源不足财富彩票群,只有熱力發動機專業和泵與液壓傳動專業各招收1名研究生:武新華和韓德才财富彩票群。1980年則共招收了5名研究生。
1981年,我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草案)》,開始實施研究生學位制度财富彩票群,并且頒布了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本院熱能工程學科以及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原熱力發動機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工程熱物理學科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新增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70年代末的兩年制研究生,課程學習安排較多,占一年半時間财富彩票群。進行科研和撰寫論文的時間僅半年,影響到學位論文的質量。所以,從1986年以后财富彩票群,全校統一規定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年限為兩年半。
進入90年代后财富彩票群,重新審視培養定位后,采取了包括修訂培養方案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91年根據國家教委新的指示精神,在原研究生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整理出修訂后的培養方案,詳見附錄1。為了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效率,自1994年開始财富彩票群,碩士研究生培養改為2年制。
1999年,國家對碩士點進行整合,學院設立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和流體機械及工程。1999年修訂的培養方案見附錄2。培養方案中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輻射換熱與耦合換熱、工質熱物性财富彩票群、能量分析與有效利用、空調設備與系統、煤燃燒及其污染控制、煙氣脫硫技術财富彩票群、多相流及流態化工程、生物質廢料燃燒與氣化、廢棄物焚燒、新能源開發及利用、動力機械氣動理論、旋轉機械轉子動力學及故障診斷财富彩票群、熱力系統控制、仿真與故障診斷、流體力學基礎理論、液力傳動裝置及液力控制系統、流體動力元件、動力系統自動化和控制系統等,分別對應以上的四個二級學科。
在研究生的教育中,主要是加強理論基礎的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過程分為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兩個階段。在培養方案中,課程學習由學位課、選修課及其他課程三部分組成。其中學位課包括公共學位課财富彩票群、學科基礎課、學科專業課三部分。公共學位課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第一外國語、數學基礎課等。專業為碩士研究生開設了高等工程熱力學、對流換熱理論、輻射換熱、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燃燒理論、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及控制财富彩票群、高等空氣動力學、計算流體動力學、轉子動力學、高等流體力學、葉輪機內三元流理論及計算财富彩票群、現代動力機械等專業課程。
課題研究和論文工作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包括論文選題、專題研究、中期檢查、學位論文撰寫和答辯。根據學生基礎,結合指導教師的研究方向,從實際應用或科研項目中提煉碩士課題,供學生研究,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專業指導教師承接了許多企業和航天單位的重要課題财富彩票群,因此論文選題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緊密财富彩票群,涉及學科各個方面。既有理論的,也有實際應用的,非常有效的鍛煉了碩士研究生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學位論文的撰寫和答辯也是培養的重要環節。論文答辯是對學生研究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全面考察财富彩票群,使學生不但能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還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财富彩票群。只有完成課程學習,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的學生才能獲得碩士學位。
1.3 2000年代碩士研究生培養
為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對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適應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提高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教研室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開展了學術活動财富彩票群,聘請相關學科的知名教授定期為研究生進行學術講座。鼓勵碩士研究生發表科技論文财富彩票群,學生發表論文數逐年增加。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都進入了新的階段财富彩票群。
2004年,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對已具有一級學科授權的學科,原則上應按一級學科指定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對于部分研究領域較寬的一級學科财富彩票群,采用一級學科平臺+方向模塊式的培養方案。本院根據研究方向的不同财富彩票群,將培養方案分為熱模塊和冷模塊。學生的知識結構更趨合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财富彩票群,更加強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财富彩票群。學生的選題方向需要有明確的工程背景或者在學術水平上有很大進步,學生發表論文數量明顯增加。
1978-2014年間财富彩票群,能源學院共培養碩士研究生2069人财富彩票群,歷年碩士生的具體人數如表2所示。
表2 1978-2009年能源學院(原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工程系)歷年碩士研究生人數
級次 | 人數 | 級次 | 人數 | 級次 | 人數 | 級次 | 人數 |
1978 | 14 | 1988 | 29 | 1998 | 33 | 2008 | 101 |
1979 | 2 | 1989 | 28 | 1999 | 27 | 2009 | 103 |
1980 | 5 | 1990 | 27 | 2000 | 32 | 2010 | 113 |
1981 | 0 | 1991 | 20 | 2001 | 53 | 2011 | 113 |
1982 | 23 | 1992 | 32 | 2002 | 76 | 2012 | 111 |
1983 | 18 | 1993 | 35 | 2003 | 92 | 2013 | 115 |
1984 | 30 | 1994 | 46 | 2004 | 120 | 2014 | 125 |
1985 | 42 | 1995 | 48 | 2005 | 121 |
|
|
1986 | 38 | 1996 | 29 | 2006 | 106 |
|
|
1987 | 36 | 1997 | 29 | 2007 | 100 |
|
|
二财富彩票群、博士研究生培養
1986年,動力機械及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财富彩票群,1990年熱能工程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工程熱物理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博士學位授予權财富彩票群,之后又相繼獲得了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财富彩票群财富彩票群、制冷及低溫工程學科以及化工過程機械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财富彩票群。
按照學校及學科的相關規定财富彩票群,博士生的培養年限一般為3~5年,實行博士生導師負責制。根據培養工作的需要可確定副導師和協助指導教師。博士生培養包括課程學習和課題研究兩個階段。課程學習采用學分制财富彩票群。2012年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詳見附錄4。
課題研究和論文工作階段是博士生培養的關鍵,與培養碩士生不同的是,要求重點加強對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博士生培養首先要求選題要新,接觸學科前沿并存在未解決的科學問題财富彩票群,有望在理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同時,博士課題與論文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與“實驗驗證”,大多數的博士課題均以國家重大課題為背景。
博士論文的撰寫,要求重點闡明論文研究中的創新性成果和創新點,要對本學科/領域的發展現狀有較深的了解,要涵蓋理論推導與實驗驗證的全過程财富彩票群财富彩票群。同時,要求博士研究生滿足以下三項基本要求之一:(1)在本學科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篇學術論文;(2)在SCI财富彩票群、EI檢索的國際學術刊物或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兩篇學術論文,其中至少一篇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上财富彩票群;(3)在核心及核心以上刊物(含被ISTP檢索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不少于三篇,其中至少應有一篇文章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中、英文版)和《材料科學與工藝》三種學術刊物以外的EI檢索源期刊上發表,并且至少有一篇是用外文撰寫的。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學科申請并被受理的發明專利(排序在前三名)等同于核心期刊論文财富彩票群。
為了培養高質量的博士生,本學科的博士生導師,積極跟蹤國家需要,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實施,承擔重大項目。諸如承擔了國家863高技術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一些重大科技項目,國內外著名公司的科技攻關項目等财富彩票群。
從1991年學科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以來,能源學院共培養博士生340人。各屆畢業生的具體人數如表3所示。
表3 1991年-2014年能源學院歷年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
畢業時間 | 人數 | 畢業時間 | 人數 | 畢業時間 | 人數 | 畢業時間 | 人數 |
1994 | 4 | 2000 | 8 | 2006 | 18 | 2012 | 14 |
1995 | 9 | 2001 | 4 | 2007 | 22 | 2013 | 28 |
1996 | 6 | 2002 | 17 | 2008 | 25 | 2014 | 15 |
1997 | 18 | 2003 | 11 | 2009 | 36 |
|
|
1998 | 5 | 2004 | 10 | 2010 | 35 |
|
|
1999 | 19 | 2005 | 9 | 2011 | 37 |
|
|
附錄1 1991年碩士研究生培養課程目錄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型 | 學時 課內/實驗 | 學分 |
高等工程熱力學 | XW | 60 | 3.0 |
統計熱力學 | X | 30 | 1.5 |
不可逆過程熱力學 | X | 30 | 1.5 |
化學熱力學 | X | 30 | 1.5 |
熱傳導理論 | X | 30 | 1.5 |
對流換熱理論 | XW | 30 | 1.5 |
輻射換熱 | XW | 40 | 2 |
計算傳熱學 | X | 30/30 | 2.5 |
相變傳熱 | X | 30 | 1.5 |
傳質學 | X | 40 | 2.0 |
流體熱物性學 | X | 60 | 3.0 |
輻射及復合換熱 | X | 40 | 2.0 |
計算輻射學 | X | 30/30 | 2.5 |
汽固雙相流動 | X | 40 | 2.0 |
相似與?;?/span>Ⅰ) | XW | 50 | 2.5 |
相似與?;?/span>Ⅱ) | X | 40 | 2.0 |
爐內傳熱 | X | 40 | 2.0 |
流化床原理 | X | 40 | 2.0 |
汽液雙相流動及傳熱 | X | 40 | 2.0 |
鍋爐原理專題 | X | 40 | 2.0 |
壓力容器強度分析 | X | 40 | 2.0 |
燃燒對空氣的污染及其控制 | X | 40 | 2.0 |
燃燒理論(Ⅱ) | XW | 50 | 2.5 |
實驗設計及數據處理 | X | 30/10 | 2.0 |
熱力設備動態特性分析 | X | 40 | 2.0 |
燃燒理論(Ⅰ) | XW | 50 | 2.5 |
現代控制理論基礎 | X | 60 | 2.5 |
熱力機械控制專題 | X | 60 | 3.0 |
轉子動力學 | XW | 60 | 2.5 |
透平機械故障診斷學 | X | 40 | 2.0 |
透平機械內二次流動 | X | 40 | 2.0 |
透平機械三元流理論 | XW | 60/30 | 3.0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XW | 60 | 3.0 |
粘性流體力學及其應用 | X | 60 | 3.0 |
計算流體力學 | X | 30/30 | 2.0 |
渦輪機附面層理論 | X | 40 | 2.0 |
葉輪機流場現代數值計算及設計方法 | X | 60 | 3.0 |
粘性流場現代實驗與計算 | X | 40 | 2.0 |
實驗空氣動力學 | X | 30 | 1.5 |
渦動力學 | X | 40 | 2.0 |
非定常流體力學 | X | 30 | 1.5 |
現代工程設計方法 | X | 40 | 2.0 |
透平機械原理 | X | 60 | 3.0 |
空氣動力學 | X | 60 | 3.0 |
管道動態分析及計算流體力學 | XW | 60 | 3.0 |
翼柵理論及計算流體力學 | XW | 60 | 3.0 |
粘性流體動力學 | X | 40 | 1.5 |
粘性邊界層理論及其應用 | X | 30 | 1.5 |
低速大扭矩液壓馬達基本理論與特性 | X | 30 | 1.5 |
高等流體力學 | X | 40 | 2.0 |
氣穴基本理論與特性 | X | 30 | 1.5 |
兩相流理論 | X | 40 | 2.0 |
現代液壓工程 | X | 60 | 3.0 |
液壓元件CAD | X | 30 | 1.5 |
油膜理論及設計 | X | 30 | 1.5 |
液壓噪聲控制 | X | 28/2 | 1.5 |
鍵圖理論及其應用 | X | 30/10 | 2.0 |
現代液壓控制工程 | X | 60 | 3.0 |
液壓控制系統辨識 | X | 35/10 | 2.0 |
動態系統的計算機控制 | X | 40 | 1.5 |
現代控制理論基礎 | X | 50/10 | 3.0 |
液壓元件與系統的最優化 | X | 30/10 | 1.5 |
閥控非對稱動力機構的特性分析 | X | 25 | 1.0 |
液體過渡現象及流體計測 | X | 24/6 | 1.5 |
流體機械的現代設計方法 | X | 50/10 | 3.0 |
液力傳動工程 | X | 40 | 1.5 |
液力傳動專題 | X | 40 | 2.0 |
電液力控制系統 | X | 40 | 2.0 |
鍵合圖建模及仿真 | XW | 40 | 2.0 |
液壓伺服系統的計算機控制 | XW | 40 | 2.0 |
水泵及給水系統專題 | XW | 20 | 1.0 |
水輪機及其控制系統專題 | XW | 20 | 1.0 |
液壓CAD技術 | XW | 30/10 | 2.0 |
液壓可靠性工程基礎 | XW | 30/10 | 2.0 |
附錄2 1999年碩士研究生課程目錄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型 | 學時 課內/實驗 | 學分 |
高等工程熱力學 | XW | 60 | 3 |
對流換熱理論 | XW | 40 | 2 |
輻射換熱 | XW | 40 | 2 |
熱傳導理論 | X | 30 | 1.5 |
相變傳熱 | X | 30 | 1.5 |
| X | 30 | 1.5 |
不可逆過程熱力學 | XW | 40 | 2 |
計算傳熱學 | X | 30/30 | 1.5 |
計算輻射學 | X | 30/30 | 1.5 |
統計熱力學 | X | 30 | 1.5 |
化學熱力學 | X | 30 | 1.5 |
輻射及復合換熱 | X | 40 | 2 |
傳質學 | X | 40 | 2 |
新能源 | X | 30 | 1.5 |
空調與制冷原理 | X | 30 | 1.5 |
燃燒理論 | XW | 40 | 2 |
湍流力學 | XW | 40 | 2 |
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及控制 | XW | 40 | 2 |
氣固兩相流動 | X | 40 | 2 |
相似與?;?/span> | X | 40 | 2 |
汽液兩相流動與傳熱 | X | 40 | 2 |
爐內傳熱 | X | 40 | 2 |
流化床原理 | X | 40 | 2 |
計算燃燒學 | X | 40/20 | 2 |
節能原理 | X | 30 | 1.5 |
壓力容器的強度分析 | X | 40 | 2 |
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 | X | 30 | 1.5 |
鍋爐原理專題 | X | 30 | 0 |
燃燒流體力學 | X | 40 | 2 |
新能源 | X | 30 | 1.5 |
葉輪機彎扭葉片理論與設計方法 | X | 30 | 1.5 |
張量分析與氣動力基本方程 | XW | 30 | 1.5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XW | 60/20 | 3 |
計算流體動力學 | XW | 50/20 | 2.5 |
葉輪機內三元流理論與計算 | XW | 30/20 | 1.5 |
葉輪機內粘性流分析 | XW | 40 | 2 |
轉子動力學 | XW | 60 | 3 |
熱能動力系統動態模型及應用 | XW | 60 | 3 |
動力機械現代控制理論 | XW | 60 | 3 |
現代動力機械 | XW | 60 | 3 |
實驗空氣動力學 | X | 30 | 1.5 |
湍流理論 | X | 30 | 1.5 |
粘性流體力學及其應用 | X | 40 | 2 |
葉輪機械故障分析及診斷 | X | 40 | 2 |
葉輪機內的雙相流動 | X | 40 | 2 |
渦動力學與分離流 | X | 40 | 2 |
現代葉輪機氣動設計理論與方法 | X | 40 | 2 |
有限元法與邊界元法在氣體動力學中的應用 | X | 40 | 2 |
旋轉機械故障診斷專家系統 | X | 40 | 2 |
汽輪機調節系統故障診斷 | X | 50 | 2.5 |
粘性流體力學及其應用 | X | 40 | 2 |
現代控制理論基礎 | XW | 40 | 2 |
高等流體力學 | XW | 40 | 2 |
流體機械現代設計方法 | XW | 40 | 2 |
流體動力學 | XW | 40 | 2 |
低速大扭矩馬達基本理論 | X | 30 | 1.5 |
汽穴基本理論與特性 | X | 30 | 1.5 |
兩相流理論 | X | 40 | 2 |
葉片式流體機械計算機輔助設計 | XW | 30/10 | 2 |
流體機械原理 | XW | 40 | 2 |
流體機械故障診斷 | X | 40 | 2 |
現代流體傳動技術 | X | 40 | 2 |
液力傳動原理及液力傳動工程 | X | 40 | 2 |
流體機械控制電路基礎 | X | 30/10 | 1.5 |
流體動力系統數據采集處理技術 | X | 30/10 | 1.5 |
流體動力工程計算機控制方法 | X | 31/10 | 1.5 |
流體機械節能控制技術 | X | 20 | 0 |
流體機械測試技術 | X | 20 | 0 |
MATLAB及其應用 | X | 30 | 1.5 |
附錄3 2014年碩士研究生課程目錄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型 | 學時 課內/實驗 | 學分 |
高等流體力學 | XW | 48 | 3 |
高等熱力學 | XW | 48 | 3 |
高等傳熱學 | XW | 40 | 2.5 |
高等燃燒學 | XW | 40 | 2.5 |
多相流體動力學 | XW | 40 | 2.5 |
高等空氣動力學 | XW | 40 | 2.5 |
熱力系統動態學 | XW | 40 | 2.5 |
粘性流體力學 | XW | 40 | 2.5 |
流體/化工機械控制技術 | XW | 32 | 2 |
輻射傳熱原理 | XW | 32 | 2 |
現代控制理論 | XW | 32 | 2 |
計算燃燒學 | X | 32 | 2 |
計算傳熱學 | X | 32 | 2 |
湍流力學 | X | 32 | 2 |
傳質學 | X | 32 | 2 |
現代熱物理實驗技術 | X | 16 | 1 |
計算流體力學 | X | 32 | 2 |
流體動力系統自動化控制技術 | X | 32 | 2 |
動力機械現代控制技術 | X | 32 | 2 |
轉子動力學 | X | 32 | 2 |
張量分析 | X | 24 | 1.5 |
燃燒生成物污染及控制 | X | 32 | 2 |
低溫制冷機 | X | 24 | 1.5 |
計算熱輻射學 | X | 24 | 1.5 |
流化床技術 | X | 24 | 1.5 |
真空技術 | X | 32 | 2 |
統計熱力學 | X | 24 | 1.5 |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 X | 32 | 2 |
研究開發與創新管理 | X | 32 | 2 |
熱輻射測量技術 | X | 18 | 1 |
納米流體及熱物性測量 | X | 24 | 1.5 |
能量梯級利用與耦合 | X | 24 | 1 |
設備故障診斷理論 | X | 32 | 2 |
渦動力學與分離流 | X | 32 | 2 |
葉輪機械三元流理論 | X | 24 | 1.5 |
等離子體物理 | X | 32 | 2 |
實驗空氣動力學 | X | 24 | 1.5 |
液力調速與驅動技術 | X | 24 | 1.5 |
化工生產裝置復雜電氣自動化系統 | X | 32 | 2 |
模式識別 | X | 32 | 2 |
空間電推進原理 | X | 32 | 2 |
低速葉柵內流動機理及二次流控制 | X | 24 | 1.5 |
航空航天推進技術實踐 | X | 24 | 1.5 |
水力發電裝置實驗技術 | X | 18 | 1 |
Matlab及其應用 | X | 24 | 1.5 |
能源與環境新技術 | ZT | 16 | 1 |
航天熱物理進展 | ZT | 16 | 1 |
能源管理與節能技術 | ZT | 16 | 1 |
低溫超導技術 | ZT | 16 | 1 |
彎扭葉片理論與設計方法 | ZT | 16 | 1 |
空間推進技術 | ZT | 16 | 1 |
流體機械及工程技術 | ZT | 16 | 1 |
流體動力學先進測試技術 | ZT | 18 | 1 |
燃燒污染物治理創新技術解耦與放大 |
| 18 | 1 |
流體動力學數值模擬技術 |
| 18 | 1 |
附錄4 博士研究生課程目錄
課程名稱 | 課程類別 | 學時課內/實驗 | 學分 |
高溫氣體與高溫粒子的輻射特性 | XW | 36 | 2 |
微尺度熱物理 | XW | 36 | 2 |
紅外輻射傳輸的數值模擬 | XW | 36 | 2 |
稀薄氣體動力學及高超聲速氣動傳熱 | X | 54 | 3 |
非平衡熱力過程 | X | 24 | 1 |
低溫相變傳熱傳質 | X | 36 | 2 |
耦合傳熱與熱控制 | X | 36 | 2 |
傳熱與輻射換熱反演基礎 | X | 36 | 2 |
再生能源及自然能源的高效綜合利用 | X | 24 | 1 |
燃燒理論 | XW | 36 | 2 |
多相流體動力學 | XW | 36 | 2 |
清潔燃燒和污染防治 | X | 36 | 2 |
煤利用化學 | X | 36 | 2 |
爐內傳熱的數值模擬 | X | 36 | 2 |
熱物理化學實驗技術專題 | X | 36 | 2 |
粘性流體動力學及其應用 | XW | 36 | 2 |
渦動力學及分離流 | XW | 36 | 2 |
葉輪機流場現代數值計算與設計方法 | X | 54 | 3 |
非定常氣動力學 | X | 36 | 2 |
高等轉子動力學 | X | 40 | 2 |
熱力系統控制進展 | X | 36 | 2 |
等離子波及穩定性 | X | 36 | 2 |
大型超導裝置的制冷系統 | XW | 36 | 2 |
低溫工程學科前沿 | X | 20 | 1 |
三、研究生獲獎
至2014年底,能源學院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3人、提名獎6人,在學校名列前茅。
表4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及提名獎獲獎一覽表
博士姓名 | 導師 | 獲獎名稱 | 論文題目 | 獲獎年份 |
鐘兢軍 | 王仲奇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彎曲葉片控制擴壓葉柵二次流動的實驗研究 | 1999 |
張 澤 | 秦裕琨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水平濃淡風煤粉燃燒器的爐內流動特性研究及應用 | 2003 |
羅劍峰 | 談和平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鏡漫反射下多層吸收散射性介質內的瞬態耦合換熱 | 2004 |
黃 勇 | 談和平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梯度折射率半透明介質內熱輻射傳遞研究 | 2005 |
何玉榮 | 陸慧林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流化床內高濃度氣固兩相流體動力特性數值模擬研究 | 2007 |
趙軍明 | 劉林華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求解輻射傳遞方程的譜元法 | 2009 |
王淑彥 | 陸慧林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稠密氣固兩相流顆粒聚團流動與反應特性的數值模擬研究 | 2011 |
靖建平 | 李爭起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燃用煙煤中心給粉旋流燃燒器流動及燃燒特性研究 | 2012 |
任 楓 | 李爭起 |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 FW型W火焰鍋爐高效低NOX燃燒技術研究 | 2013 |